食补不逊药补

来源
中国中医药报
时间
2009-12-11

“药食同源”是古往今来人们的认识。尽管有“民以食为天”之说,不会“民以药为天”,但是饮食不单是要吃饱,更应吃好,吃出健康,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相传神农尝百草,所尝之物是药也是食物。正如《金匮要略》所述:“所食之味,有与疾相宜,有与疾为害,若得宜则宜体,害则成疾。”人体有虚实寒热之分,致病因素也有风寒暑湿之别,所吃之物也有寒凉温热、酸甜苦辛、清浊补泻之异。素来体质虚寒又遭风寒侵袭者,应吃温热的食品,若吃黄瓜、西瓜等寒凉之品则有损健康,所以饮食也应辨证摄食。

现代营养学也十分讲究食谱的调配,如主副食的搭配,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配比,谷类、豆类、蔬菜、水果的互补。此类多样合理的科学编排与中药处方的严谨结构也有相似之处。可见吃喝非小事,当吃则吃,适量则止,防止病从口入,特别是在环境和饮食常遭污染的情况下更应注意。

食疗和药膳是应用食品防病治病的方法,在中医学的指导下,通过食物匹配和烹饪加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,其中包含了诸多中医治则,以补益的方法居多,注重调理脾胃。以补虚为例,民间早就有“药补不如食补”之说,并形成药膳食疗诸多配料方法和烹饪技术,以求达到有效的补益效果。

补虚有多种方法,药补和食补是常用的两种方法,但各有不同,都可以达到“虚则补之”的目的。古代医著《黄帝内经》说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,也显示了古人对饮食疗法的重视。古代名医张景岳亦称“益气味之正者,谷食之属是也,所以养人之正气”。可见谷物粟米乃人之不可缺少之“养正”之品。

食补特点

1.疾病较轻,虚证不严重者可用食补。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“以食治之,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

2.食补可以长期进行。药补一般作用强,用量小,价格贵,且“是药三分毒”,故不宜长期进行。而食补可以长期应用,并且是动员自身的生理功能主动消化吸收,有别于药补的被动补充。

3.食补的补益范围广泛。药补作用较单一,针对性强,多由医生决定;而食补具有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,广摄博取,补阴助阳,益气养血,可根据本身情况自行决定。因此强调食不厌杂、辨证论食、平衡饮食、合理配伍。

4.食补更适于年迈体弱者。食补所用食品性味多较平和,久用无明显毒副作用,能补充老人的“精、气、神”,对益寿、延缓衰老有好处。

5.食补是一种享受,使人们在饱享“口福”和“眼福”的过程中防病治病。食补可把食品精心烹饪成美味佳肴,香甜可口,把美食和保健融为一体。食补则常在形态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,往往一看就大开胃口,如红色的西红柿、白色的白萝卜、绿色的芹菜、黑色晶莹的木耳、紫色的茄子和形态各异的辣椒等等,五彩缤纷,绚丽多彩,还没有入口便给人以美的享受,令人垂涎。

食补注意事项

食补在民间也有诸多讲究,南北四季各不相同。如按地理特点,南北方有各自的习惯。各民族也有各自的食补方法。一年四季也各有不同,如冬季气候寒冷,阳气内藏,阴气内守,北方注重补肾养精助阳,多用温补食品以预防寒证。不同的体质和疾病也有不同的补法,如手术后、孕产妇、大病初愈者食补有异。食补还经常利用当地特产发挥优势,如延边的狗肉、宁夏的枸杞、山东的大枣、吉林的山蛙等。食补贵在持久,一次进补量不可过大,更不应急于求成,造成“生火助热”的后果。食补以“平和”为宜,不可听信虚假广告花大钱购买所谓大补之品,否则有可能花钱还伤身。(钟怡文)